當迷失方向的機器
蝕於土中
互斥、糾纏、融合、重生
最終
這一過程轉譯成一個空間
講述著居所對自然的最終追求
“窯知未來·被動房體驗館”選用構築窯洞的土作為核心元素,將其角色化後貫穿於整個展館。
在展館前半部分,土彰顯著自然的本性:有純真的美好,也有被污染後反噬的憤怒。
到展館後半段,土經過科技的輔助,變得理性與克制,重生為構築被動房的科技之土。
空間的造型與氛圍跟隨主角的蛻變而變化,從自由無束縛,變換成收斂規整的形體,演繹著“土”的重生之旅。
展館將抽象、專業的被動房理念轉譯成有趣、直觀易懂的科普性散文,將售樓處從一個銷售者轉變成為一個美好生活知識的分享者。
機器
作為工業文明的開端
改善瞭人居生活的品質
密集增長的機器像是暗湧的巨浪
漸漸背離最初的使命
成為一把違背自然的武器
侵蝕著這片土地
該空間是從一樓銷售場景進入到二層體驗場景的情緒轉換器。
通過投影投射在電致玻璃上的“虛像”與玻璃背後廢舊機器組成的“機器城市”所構成的“實境”進行前後對比,使觀眾感受到虛飄的美好後殘酷的真實是什麼。
△通過致電玻璃上投影的畫面以及玻璃背後的廢舊機器,將參觀者的體驗情緒快速轉換
在電致玻璃上投影的的畫面結束後,背後的廢舊機器暴露在眼前,此時玻璃門緩緩拉開,開啟被動房體驗之旅。
源於自然卻又獨立
具有生命力同時孕育生命
化作器物方可陳述歲月
陜西之土
在飽經風蝕中迸發生命
在千溝萬壑中更為堅韌
土質異形將陜西的地貌、窯洞的洞穴感、未來的流線感進行融合,一端追溯著被動房的始源——窯洞,另一端從墻體掙脫而出,在空間中舞動,表達著古代與未來的對話。
造型看似隨性,卻是在人流與展項的嚴謹規劃下,利用參數化設計推演生成造型。
一體化的造型中隱藏著墻、柱、頂、臺子等實用功能。
在制作中利用參數化設計與數控加工結合的方法,保證數據的精準與極高的復原度。
鑿於土中的窯洞
是最早的被動式建築
以窯,知未來
從自然與先輩的睿智中獲取思考
以現代手法演繹都市窯洞
建立一場遠古和未來的對話
通過拍拍墻互動,瞭解由工業化文明開始帶來的一系列城市煩惱
將球體與投影結合,從全球化的角度出發,瞭解被動房的發展趨勢
通過時間滑桿操控地圖互動,講述國內被動房的發展歷程
建築不語
光線與空間在傳遞情緒
獨立的佇立
進行一場意識形態的對視與凝望
隨潮水漸漸退卻的機器
是工業化文明於“土”的溫情示弱
磚是人類歷史中建造居所時更為人工化的材料,同時也是西安作為古都的歷史印記。
在設計中,利用漸變鏤空的手法將磚依次排列,使原本厚重的墻體變得輕盈而富有韻律,滄桑的質感與科技感的鏤空形成瞭古今融匯的氣質。
該空間作為展館中的一個過渡區,用於調整參觀節奏。
在信息密度上相較於前後展區更加舒緩,並將大量自然光引進,使觀眾在前後暗場區域中間得到情緒上的調劑;在空間的形態上,國傢政策展示與回收舊機器組成的雕塑建立瞭一場對視與凝望,也暗示著在國傢減排的趨勢之下,原本張揚魯莽的機器漸漸變得溫和與善意。
該空間通過弧幕式影片的形式,從藝術、未來、生活三個角度出發,使人們深入瞭解窯洞與被動房之間的關系。
同時作為空間當中的一個重要分界點,承“傳統窯洞”之上,啟“現代式被動房”之下,開啟瞭後續的被動建築技術之旅。
觀影座椅,也被建造成一個土質雕塑的形態,在空間內安靜地流動,提醒人們在科技的洪流之下,不要忘卻最初的心。
當自然之土與工業文明相遇
將人類的健康需求折疊進“城市窯洞”
實現天、地、人、宅的自然相融
塑造成為重生的科技之土
該空間同樣作為展館中的一個過渡區,柔和的自然光與低密度的信息使人放松。
“目錄”是這一空間的主要功能,被動房繁雜抽象的知識體系被凝練成六個裝置藝術化的“小房子”,用形象藝術的語言傳達給體驗者後續所要展示的內容構架。
該空間作為土元素回歸理性的階段,展館中最為核心的土在造型上逐漸收斂,同時局部位置漸變成為一個長條形的臺面,與周圍的建築化的盒子空間相互交錯。
每個盒子對應一個板塊的展示內容。
在每個盒子之間穿梭時,都能看到湧動的土元素,該空間結構也寓意著土元素與人類科技融合。
新風系統的實物展示
將被動房“斷熱橋”節點通過1:1剖切實物還原
通過手勢互動遊戲的方式,連接出風口與進風口,使體驗者在遊戲中瞭解“新風熱回收”的原理
透明屏模擬風管中空氣的流動,通過消除有害物質的小遊戲瞭解新風過濾系統對於健康的影響
通過手勢互動遊戲的方式,阻斷建築結構中的冷熱傳遞,使體驗者在遊戲中瞭解“斷熱橋”的原理
通過控制透明屏上的時鐘結合模型,呈現出“遮陽系統”在不同時間下為室內創造的穩定環境
信息分級是該展館的一個設計策略。
展館中的各種展示信息被分為趣味、科普、專業三個級別。
孩子們在互動遊戲中瞭解瞭基本原理,而對其原理感興趣的體驗者也可以從中找到最專業的實物與數據。
將科技的美好願景
抒於泥土之上
以空間的柔性語言
模糊工業化時代的邊界
該空間為被動房實物樣板集中展示的空間。
從一顆小小的隔熱錨栓到一整個綜合建築實物節點,都與空間的結構相互融合,使原本枯燥的節點與材料呈現出建築的節奏與美感。
整個空間就像一個溫性的機器,溫潤的外觀之下隱藏的科技感,代表著人類從先輩的智慧與自然中汲取靈感後,將原本失控反噬環境的機器進行重塑,重新為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。
跟隨一個問號
走進一片純白空間
生長於此的
是心中最初的那片樹林
而你,最終的選擇是什麼
該空間作為展館的終點。
在一個巨大問號的引導之下,通過純黑色通道,我們回歸到最初的心——一片樹林,亦為選擇之後重生的起點。
樹林在純白色的空間下呈現出疏離的美感,同時又與展館入口處張揚的機器空間產生強烈的對比,警示人們這份曾經的綠色是如此脆弱與珍貴。
體驗者在穿入這片樹林的過程中結束整個參觀。
空間中實際隻有四分之一圓的樹林,通過兩邊墻面與天花的鏡面反射,營造出更豐盈的空間感。
作為展館的輔助空間,在體驗結束之際,以留白回應初入展館時的白,預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間與可能性。
而洗手臺則將土延續瞭展館的符號,回歸人居對生活本質的思考。
多維節奏是展館的另一個設計策略。
根據人對於信息的感受與接收邏輯,我們按照參觀的流程對展館的展項進行整體節奏的控制。
在信息高密度區域後加入一段低密度區域作為舒緩。
在參觀完多媒體展示的暗空間後,會以一個自然光空間進行過渡與調劑。
展館中動態與靜態展示方式也是交替穿插,使體驗者保持新鮮的探索欲。
△前廳使用的回收廢舊電器
該展館用平價的材料營造深入人心的效果,減少資源的消耗。
機器裝置采用回收的舊機器,並將內芯與外殼分開達到雙倍數量的使用;磚采用成本更低的保溫泡沫磚材料;異形的制作也使用參數化設計提高對板材的利用率;大量墻體留白在營造空間意境的同時也減少瞭材料的消耗。
展館是各種復雜信息匯集的場所。
隻有將其凝練才能更加聚焦,隻有將其賦予劇情才能更深入人心。
這需要從策劃之初,就把平面設計、多媒體設計都納入空間的構成元素,高度整合。
一句話、一個視頻、一個互動,都不再是框格間的內容,而是將邊界消隱,和墻、柱子、燈光一起來構築整個空間。
空間也不隻是信息與人的容器,材料、造型、光線都在用自己的語言訴說著信息背後的情緒,變成信息的一部分。
不斷地破界與凝練,最終將展館建造成為一個空間與信息的混合體。
項目名稱|窯知未來·被動房體驗館
項目業主|高新地產
項目地址|中國 陜西
項目面積|1400m²
完工時間|2021.01
設計單位|TOWOdesign堂晤設計
主創設計|何牧
策展/室內設計|何牧 陳傑 石磊
展項設計|陳傑 石磊
照明設計|何北湘 惠躍
參數化設計|李望
多媒體設計|林宇豐 陽峰 施瑋瑋 陽飛
施工單位|上海德茂建設工程有限公司
主要材料|質感漆 矽藻泥 灰磚 不銹鋼 水泥自流平 廢舊電器
項目攝影|邵峰_榫卯建築攝影
何牧
堂晤設計聯合創始人、藝術總監
資深空間設計師、展示策劃與設計師、傢具設計師。
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;進修於意大利米蘭NABA-NouvaAccademia di Belle Arti Milano。
多年的綜合領域設計經歷,塑造瞭對品牌、空間與眾不同的解讀和表達。
擅長於參數化數字設計、藝術裝置設計與商業品牌傳達之間的融合設計。
何牧獲中國室內設計新勢力暨2020設計紅人榜年度十大設計師、40 UNDER 40 中國設計傑出青年上榜人物(全國榜)、2019年榮獲新浪評選的全國十大設計新勢力稱號;團隊於2018年獲得現代裝飾評選的TOP 30成長力設計機構稱號。
團隊項目獲得主要獎項:德國iF設計大獎、意大利A' Design設計大獎、美國Best of Year Awards、英國Restaurant & Bar Design Awards、艾特獎、金堂獎、金外灘獎、亞太室內設計大獎。
張倩
Towodesign堂晤設計聯合創始人、運營總監
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。
多年從事品牌創意與策劃、會展、室內、軟陳、平面等設計工作,擅長於品牌整體包裝和推廣。
Towodesign 堂晤設計專註於綜合展廳和商業空間的設計、突出空間與多媒體的全方位融合,力求從功能復合、文化交融、終端整合方面定制品牌戰略,為企業挖掘新的傳播價值,並將信息植入於空間為核心的整體設計中,最終通過成本控制、工程實施、軟裝配置、藝術裝置建造等各方面全面的把控細節落地。
文章评论